摘要:全球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了世界經濟、擾亂了社會秩序、不同程度地導致城市運行和服務“停擺”,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社會不穩定、企業經營和就業困難、以及廣泛的社會恐慌,建設具有韌性的健康城市,是社會廣泛共識。本研究系統地總結了國內外廣義智慧城市的技術手段,從生物安全(補短板)和市民健康(長期任務)雙維度出發,以地方10余例“瓦片式”的成功實踐為基礎,基于現代智慧城市理論,設計建設“健康城市”的長效模式,并以模塊化的方式,從案例層面來介紹該模式在地方城市不同程度的成功應用和實踐進展,為我國“自下至上”式高質量建設“健康城市”提供規劃與設計,并且支撐了落地實施的路徑。
關鍵詞:現代智慧城市理論;健康城市;自下至上
一、導 語
全球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世界經濟、擾亂社會秩序、不同程度地導致城市運行和服務的“停擺”,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疫情未來10年仍可能導致美國經濟損失7.9萬億美元,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新冠疫情造成的全球經濟損失在5.8-8.8萬億美元,相當于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6.4%-9.7%,亞洲開發銀行)、社會不穩定、企業經營(航空、旅游等行業企業倒閉、破產)和就業困難(全球1/5年輕人因新冠肺炎疫情失業,國際勞工組織)、以及廣泛的社會恐慌。在后疫情階段,我國需面臨在近期內提高城市生物安全應對能力和中長期內進行高質量建設健康城市的雙重需要,這是增強城市經濟社會的韌性和持續改善公共衛生服務質量的必然舉措。醫療和養老是民生領域之中備受關注的重點領域。提升城市各級醫療和養老公共資源的供給質量,是改善民生和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的必要舉措。醫療和養老在做好業務內部專業化提升的同時,應考慮新思路、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應用,對于專業本身有提質增效的協同促進作用[1,2]。
二、廣義智慧城市技術
近年來,以“大智移云”(大數據、智慧城市、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物聯網、5G、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跨學科專業技術的交叉應用,是廣義智慧城市技術的代表,該技術的集合,有效緩解了醫療和養老供給側矛盾、提升服務質量,創新了工作思路和落地場景,智慧城市相關技術,通過參與疫情全要素的價值數據信息獲取、平臺建設、大數據共享、輿情監測和人工智能分析等,服務于疫情防控決策和公眾參與,為疫情防控提供了高效便捷技術支撐。疫情考驗了各國應對重大公共衛生災害的應急治理能力,我國依托以智慧城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廣義智慧城市技術,建立的“健康碼”、“抗疫物資/調度等大數據平臺”、“公共場所疫情紅外防控”和“人工智能算法輔助診斷”等,它們在抗擊疫情中作用突顯,為及時有效地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供了技術利器。數字化抗疫技術為我國及時有效地控制疫情發揮重要作用,是保障生物安全的關鍵技術舉措的組成部分。
表1 國內“健康碼“的主要推廣情況
名稱 | 使用地區 | 推出時間 |
杭州健康碼 | 杭州市 | 2020年2月11日 |
健康動態碼 | 上海市 | 2020年2月17日 |
穗康碼 | 廣州市 | 2020年2月20日 |
蘇城碼 | 蘇州市 | 2020年2月22日 |
防疫健康信息碼 | 全國 | 2020年2月29日 |
健康寶 | 北京市 | 2020年3月1日 |
蘇康碼 | 江蘇省 | 2020年3月4日 |
廣西健康碼 | 廣西省 | 2020年3月6日 |
圖2 三色碼示意圖
圖3 基于城市大腦的疫情防控體系
圖4 某地基于城市大腦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城市態勢呈現”
三、廣義智慧城市技術支撐的健康城市總體板塊
健康城市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1842年英國召開的都市健康會議發表了Chadwick報告,闡述貧民窟居民的生活狀況,建議成立英國城市健康協會,由此協會負責解決都市健康問題[3]。伊利爾·沙里寧1942年在《城市:它的發展、衰敗與未來》一書中提出名的“有機疏散理論”,指出“任何活的有機體,只有當它是按照大自然建筑的基本原則而形成大自然的藝術成果時,才會保持健康,基于完全相同的理由,集鎮或城市只有當它是按照人類建筑的基本原則,發展成為人類藝術的成果時,才會在物質上、精神上和文化上臻于健康?!盵4]
1984年,WHO在加拿大多倫多市召開的名為“超級衛生保健—多倫多2000年”的大會上,“健康城市”的理念首次被提出,世界衛生組織(WHO)于1994年,將“健康城市”定義為“一個不斷開發、發展自然和社會環境,并不斷擴大社會資源,使人們在享受生命和充分發揮潛能方面能夠互相支持的城市”。健康城市首先得到了加拿大多倫多的積極響應,多倫多成為健康城市的第一實踐者。在WHO所確定的健康城市的總體精神的指導下,該市制訂了健康城市發展規劃,采取了一系列減少污染、凈化環境的有力措施,為市民提供清潔的水源、健康的食物,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以多倫多為中心,健康城市運動逐步向世界各國擴散開來,創建健康城市的熱潮先后席卷美國、歐洲各國及亞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國。2003年10月,由地方省市政府、社會組織、學術單位和國際機構作為成員,組建的國際健康城市聯盟在WHO會議期間成立。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聯合國人居三《新城市議程》,均將“建設健康、可持續的城市”作為發展目標之一。
中國1989 年啟動的國家衛生城市項目則著眼于改善城市的基礎衛生設施和環境。1990年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開始評定“國家衛生城市”,2016年7月,經國務院同意,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印發了《關于開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鎮建設的指導意見》,并研究制定了全國健康城市評價指標體系(2018版),特別強調應當秉持“大衛生、大健康”理念,實施“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指標體系共包括5個一級指標、20個二級指標、42個指標體系。2015年1月,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期愛國衛生工作的意見》,時隔25年,又一次專題印發指導開展愛國衛生工作,提出“爭取到2020年,國家衛生城市數量提高到全國城市總數的40%,國家衛生鄉鎮(縣城)數量提高到全國鄉鎮(縣城)總數的5%;探索開展健康城市建設,結合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編制健康城市發展規劃,促進城市建設與人的健康協調發展?!苯刂?018年12月,全國愛衛會共命名93個國家衛生城市,約占全國城市總數的六分之一。此外,全國還命名了236個國家衛生縣城(鄉鎮)[5]。 2016年11月,國家衛計委公布38個首批健康城市試點。
表2對健康城市定義的辨析
機構/專家 | 內容 | 參考文獻 |
Hancock & Duhl,1986 | 一個有連續性、創造性,經常改良該市的生活和社會環境的城市,并擴展社會資源,使市民能夠互相支持日常的一切生活運作并協助他們使他們的潛能能夠發揮到最高峰點 | [6] |
Hancock & Duhl,1988 | 一個能夠持續創造和改善其自然和社會環境,擴大社會資源,使人們能夠相互支持,履行生命中的所有功能,實現可能達到的最理想的健康狀態的城市 | [7] |
世界衛生組織,1994 | 不斷創建和改善自然和社會環境并不斷地擴大社區資源,使人們在享受生活和充分發揮潛能方面能夠相互支持的城市 | [8] |
邢育健,2001 | 基本特征是把所有問題都歸結到一個綜合的概念之中。其中,最重要的是指教育以及對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條件的政策與環境支持的組合。這一概念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理就是“一體化” | [9] |
傅華,2003 | 從城市規劃、建設到管理各個方面都以人的健康為中心,保障廣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成為人類社會發展所必需的健康人群、健康環境和健康社會有機結合的發展整體。 | [10] |
“非典”以后,健康城市從北京市東城區(健康教育、污水處理和綠化)、上海市嘉定區(垃圾無害化處理)制定《健康城市發展規劃》。到全市范圍內的系統性行動,以上海和蘇州為代表。
上海是我國第一個開展健康城市運動的特大型城市,上海市健康城市建設項目始于2003年,當年由市政府下發了《上海市建設健康城市三年行動計劃(2003-2005年)》,確定了8個項目:營造健康環境、提供健康食品、追求健康生活、倡導健康婚育、普及健康鍛煉、建設健康校園、發展健康社區、創建精神文明,涵蓋104項指標,并被作為市政府的重點工作來抓,目前已經完成了4輪的健康城市計劃。上海市國民經和社會發展五年期規劃都納入了健康城市建設工作,各級政府也分別制定了各區的行動計劃。上海市在積極推進以健康場所為依托的細胞工程建設同時,緊緊依托健康社區和單位來開展健康管理,并全面組件各類健康自我管理小組。同時,上海市注重健康傳播活動系統建設,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各大媒體和健康自我管理小組,健康城市志愿者組織等社會團體,宣傳健康城市理念,倡導健康生活方式,使健康城市觀念深入人心,其建設工作也受到了市民的廣泛支持。
蘇州是我國第一個參加WHO健康城市聯盟的城市,1999年8月WHO在吳江舉辦了健康城市講習班,將健康城市理論引入蘇州。蘇州根據其古城特色,將文化建設融入到健康城市建設中,以城鄉水環境治理與保護、古城保護性改造與居民居住環境改善、健康文化與城市精神3個結合為特色,推進健康城市建設,實施了包括健全公共衛生體系、全民健身、治理環境等10項重點行動。蘇州制定了3個板塊122條健康城市指標體系。為促進細胞工程建設,蘇州市根據城市及行業特點,結合國際標準,制定了健康飯店,健康商場、健康學校等11類行業項目標準,并逐漸關注促進健康的公平性,開展了一系列針對弱勢群體的健康促進活動,包括民工子弟學校、流動人口的健康促進,促進老年人健康公平及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近年來有學者從人和環境兩個方面的健康需求出發,推演相對應的健康要素, 對應到具體的規劃內容,最終得到健康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11]。做好突發公共安全防御應急的同時,常規的醫療和養老服務供給和質量提升是制約新型城鎮化質量的重要方面。
圖5 健康城市科學管理體系工作路線
四、自下至上的案例模塊支撐的健康城市模式
“跳出衛生搞衛生”的工作模式,就是我國在上世紀40年代為全球所推崇的“定縣模式”的核心[12](定縣,現河北定州)?!爸袊残l生之父”陳志潛教授在定州首創了“三級醫學衛生保健網”,從1932年到1935年初,定縣由村到區到縣建起的衛生網,基本解決了大多數農民無醫無藥的困難。在定縣消滅了天花、黑熱病、霍亂,大大減少了其他腸胃傳染病。兒童的沙眼、頭癬,嬰兒破傷風均明顯減少。農民的衛生知識經抽查測驗,結果也有很大提高。改良了水井,飲水衛生提高了,整個衛生網所用經費平均每人每年僅1角左右[13]。本研究從杭州、上海等地方實踐出發,梳理近三年國內智慧醫療和智慧養老行業領域有參考價值的案例,自下至上服務健康城市領域的頂層設計。
4.1 智慧醫療支撐診療康復全過程舒心、放心
杭州全市245家公立醫療機構全部實現對市醫保正常參保居民提供“舒心就醫”服務,推出“最多付一次”服務?!跋瓤床『蟾顿M”信用就醫,是杭州“城市大腦”衛健系統的重要內容,“舒心就醫”服務推出以來,已有2352萬人次享受,就診時間平均縮短1小時。這樣的變革讓醫生更專心,省出的時間讓醫生去與患者多交流,促進了醫患關系;截至2019年底,11家市屬醫院從開展舒心就醫前的127個收費窗口,減少到目前的57個窗口,許多都已改成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服務專窗。實現健康檔案互聯互通實時在線,全市公立醫院實現診間調閱全覆蓋,不僅實現醫生診間看得見,而且讓患者通過手機自己也能查看。三是多渠道服務,“健康杭州”微信、“杭州健康通”APP、“杭州辦事服務”APP、“市民卡”APP均可開通“最多付一次”舒心就醫服務。
圖6杭州“舒心就醫”數據實時在線效果
銀川首創互聯網+醫療監管平臺,探索出互聯網+醫療有效監管的路徑。銀川互聯網+醫療監管平臺于2018年5月發布,已接入丁香園、醫聯、小蘋果、達康、景聯科技、七樂康、大象醫生、濤醫寶等19家全國知名互聯網醫院,注冊主任、副主任醫生超過2.6萬人, 平臺上線4個月內,累計在線問診數超過250萬人次,累計用藥咨詢數超過82萬人次,服務患者超75萬人。該平臺實現了事前、事中合計6大類63項指標檢查(其中事前審核2類17項、事中審核4大類46項),采取自動核查預警+人工干預方式進行管控。該監管平臺的建立,為發展互聯網醫院提供前提支撐。
圖7 銀川市互聯網醫療監管平臺展示
佛山市建設臨床檢驗結果互認技術平臺,為國內首個從數據采集、數據分析、結果反饋、日常監管、結果發布,全程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段完成醫療數據共享與交互支撐的臨床檢驗結果互認業務管理項目。佛山檢驗結果互認已開展54個常規檢測項目,覆蓋61家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發放互認證書105份,并將互認結果體現在患者檢驗報告中投入實際應用?!胺鹕侥J健笔菣z驗結果互認的一個全新組織、運行模式,降低人民群眾的就醫成本,提高老百姓的獲得感。
圖8 佛山檢驗結果互認的相關文件
圖9 佛山檢驗結果互認證書樣板
南京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作為南京市首批試點醫院,該院于2019年7月起探索“互聯網+護理服務”項目,依托互聯網等信息技術,以“線上申請、線下服務”的模式為主,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動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護理服務,主要包括網上預約、線下護理和后端全面管理把控的院外護理服務,與此同時醫院同醫務社工聯合,首次將醫務社工引入到了院外上門護理的環節中,也是讓醫務社工充分發揮了其作用,實現了院內、院中、院外護理活動的無縫對接。平臺運行后, 深得護理人員和患者的認可。解決了出院患者痛點的問題,讓更多行動不便、排斥進院護理的患者得到更好的解決方式,同時也避免了社會上缺乏專業護理人員的隱患問題?,F醫院出院患者對居家護理的芥蒂越來越少,很多病人都是在出院前就已經預約了后續的護理服務,而在前期因為醫院已經有了出院準備的完善體系,又有社工的指導,所以無論是從預約到后來的上門護理,整個過程都尤為順利。而患者也對這樣的服務非常滿意。
圖10 南京互聯網+護理服務康護平臺風險控制說明
宜賓市探索智慧醫療健康管理(慢?。┓諈f作,并與2017年底在宜賓市第一人民醫院成立互聯網醫療服務中心。該中心基于醫療健康智能終端以及移動互聯網醫療業務應用,通過慢病管理協作服務體系構建,實現“急慢分治”的診療新要求;以醫聯體服務模式為突破口,搭建區域化醫療服務新體系。截至2019年底,已簽約服務健康管理患者及用戶27233人,體驗人數超過5萬人次,設備投放量16388臺,日平均上傳數據量達2000來條,總體數據量592351條,服務基本覆蓋宜賓市7縣3區所有基層服務機構,形成了縱向市-縣-鄉三級的醫療健康服務體系。
圖11 宜賓健康管理中心建設模式
數字化驅動下的“益家”智慧家庭健康解決方案(北京社區),以AI+健康管理的專業內容,鏈接智能家居、智能家電、可穿戴設備、家用醫療器械、3C、智能音箱、機器人等眾多終端廠商,結合IoT技術,解決了數據無法融合及串聯、終端設備智能化程度低、無法實現個性化健康管理等問題,為用戶提供舒適、便捷、健康的家庭生活場景及生活方式,實現家庭全場景串聯,打造場景的控制能力。在健康越來越受關注的當下,家庭已經成為改善健康狀況的重要場所。智慧健康家庭的應用率先在高端地產領域落地。益家云平臺為北京市某高端住宅社區賦能,已成功實現為該小區400余戶家庭,1500多位住戶提供完善的智能健康醫療服務。串聯起智能家居、智能家電、可穿戴設備、家用醫療器械、智能音箱、機器人等多達5000余個終端設備,結合IoT技術,提高物業社區運營服務能力,解決多端數據無法融合及串聯、終端設備智能化程度低、無法實現個性化健康管理等問題,為高端用戶打造了更舒適、更便捷、更智能、更健康的家庭生活場景,極大的改善了社區住宅用戶的生活方式,進而提升了社區的整體智能健康屬性。
圖12益家開放平臺服務內容
甘肅省全民健康信息平臺,以國家“4631-2”總體規劃為建設藍圖,開展“1+N+1”的建設模式:即1個省級平臺、N個市級平臺,1個綜合虛擬平臺。自2017年平臺上線以來,已對接全員人口、健康檔案、免疫規劃等10個業務應用系統,接入省、市、縣、鄉、村五級醫療機構近1.9萬家。運用互聯網、物聯網、云技術、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技術構建智慧醫療應用服務體系,重點推動醫療衛生信息數據融合共享和業務協同聯動、打造以“高效惠政、協同惠醫、便捷惠民”的健康醫療服務體系,同時創新建設模式,提出“五統一的”建設思路,實現數據統一采集、標準統一制定、應用統一規劃、資源統一管理、門戶統一集成,保障了智慧醫療體系建設成效,從而有效緩解了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社會問題,推動了甘肅省醫療衛生行業改革、聚集醫療衛生戰略資源、融合醫療衛生服務、帶動醫療產業經濟發展、維護和促進人民健康,具有重要的引領支撐作用。
圖13 甘肅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業務架構圖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率先試點武漢市“三通”(電子健康卡一卡通,就診信息一本通,檢驗檢查報告一單通)受理環境改造,以“互聯網+醫療健康”思維,不斷完善服務流程,創新服務模式,憑電子健康卡或二維碼可在市、區屬醫療機構暢通就診,完成“就診—交費—檢驗—取藥”就醫全流程;電子病歷對接健康武漢APP,醫生不但可以調閱本院電子就診記錄,同時可以調閱外院就診記錄及居民健康檔案信息;居民不必往返各個科室,在手機端即可完成繳費、檢驗檢查報告查詢,健康信息惠民工程讓居民就醫更方便,就醫體驗更舒適。)
圖14 武漢經開區全民健康信息平臺總體架構圖
大連金普新區大智慧醫療平臺,實現以全民健康檔案為中心的區域衛生信息化和以電子病歷為中心的醫院數字化建設工作。建立了包括區域公共衛生、基本醫療、醫療保險、基本藥物制度、綜合管理等主要業務的統一高效、資源整合、互聯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開、使用快捷、實時監管的區域衛生信息化平臺,形成了電子健康檔案與電子病歷中心數據庫,在全區實現了城鄉一體化的“智慧醫療和數字衛生”。
圖15大連金普新區區域衛生數據中心結構
4.2 基于市場化路徑實施社區級智慧醫養平臺+服務
上海市嘉定區建設醫養護一體化智慧養老平臺,整合嘉定區養老機構資源、居家養老服務資源,構建以家庭醫生為責任主體、信息化手段覆蓋醫養服務“神經末梢”的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為區域老年人提供綜合評估、家庭醫生簽約、居家醫療護理、健康管理等服務,構筑“醫養護保四位一體,健康養老全域共享”的融合式服務體系。項目覆蓋全區助老服務社13個、日間照料中心18個、長者照護之家7個,老年人助餐點14個、養老服務機構24家,覆蓋全區戶籍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累計為20萬老人完成家醫簽約。其中,在安亭鎮社區建立了上海首家社區護理管理中心,目前已為1200多位老人提供居家護理服務。醫養結合服務將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資源有效整合,實現了資源的優勢互補和合理配置;滿足了老年人的醫療衛生和長期照護需求。
圖16 上海嘉定區醫養結合工作流程(機構)
上海市靜安、閔行區探索社區級數字化養老健康醫護信息服務,2018年起,搭建數字化養老健康醫護信息服務平臺,采用“AI+健康管理”的服務模式,通過養老場景的線上線下數據收集、分析和利用,高科技賦能養老產業的同時并行與社區醫院、零售藥店等健康醫護服務相連接,做到了從老年人的各項需求為中心,形成全方位、多場景、智能化的養老健康醫護服務閉環,落地上海市靜安區、閔行區轄區內的50多個社區,惠及當地6萬老年人。
圖17 上海社區智慧養老健康數據可視化示意
天津指尖上的“無圍墻養老院”,被國家三部委列為首批“智慧養老的示范項目”,研發出具備完整的智慧養老科學管理軟硬件及綜合服務管理體系,以智慧物聯網為手段,個人健康數據化為核心,社區康養服務共同體為基礎,打造出了軟硬件相結合、遠程資源與地方資源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智慧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從用戶的健康、安全、生活、醫療、精神等需求方面提供高效高質量的養老服務,已成功在全國十多個省市中,建立起百余家“智慧養老服務中心”,服務50多萬用戶。
圖18 天津社區級智慧養老“云-管-端”閉環生態
五、結 語
在改善整體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和緩解人口老齡化壓力的背景下,促進公共衛生、養老行業職能部門的發展,從借鑒自下而上的實踐,來設計更有持續性的健康城市運行模式,并基于實踐進行相應的管理技術指南,以填補地方能力建設的短板。
參考文獻:
[1]徐振強.城鎮化過程中的城市公共衛生與安全防控對策——基于空氣生物學視角的研究[J].上海城市管理,2014,23(01):38-41.
[2]徐振強,劉禹圻.基于“城市大腦”思維的智慧城市發展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17(01):102-106.
[3]謝劍峰.健康城市的理念、發展與評價[J].江蘇衛生保健,2006(04):46-48.
[4]馬祖琦.歐洲“健康城市”研究評述[J].城市問題,2007(05):92-95.
[5]《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城市(區)名單》
[6]Hancock J,Duhl L: Healthy cities:Promotinghealthy in the urban content[M], Copenhagen:WHO Europe,1986.
[7] Hancock T & DuhlL :Promoting Health in theUrban Context[M],Copenhagen :FADL,1988
[8]WHO Regional Officefor Western Pacific Region: Regional Guide-lines for Developing a HealthyCities Project[R],Manila:WPRO,2001.
[9]邢育健.健康城市——21世紀城市化發展的一項新目標[J].江蘇衛生保健,2001(04):40-41.
[10]傅華.現代健康促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11]吳雪穎,林姚宇,劉思辰,孟凡煬,宋凱林,程丹丹,崔真榕. 基于“人-環境”系統的健康雄安規劃策略研究[C].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與品質——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8城市生態規劃).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8:198-209.
[12]傅華,玄澤亮,李洋.中國健康城市建設的進展及理論思考[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6(01):12-15.
[13] 政協北京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會編. 話說老協和[M],北京:文史出版社,1987,183-184.